您当前位置:益考传媒 >> 编导 >> 影视编导动态 >> 浏览文章


益考盘点 中国电影导演简论

益考盘点 中国电影导演简论

第一代导演: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,活跃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,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,代表人物有郑正秋、张石川、但杜宇、杨小仲、邵醉翁等,其中以郑正秋、张石川的成就最大。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,在缺乏经验,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,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:第一部短故事片《难夫难妻》、第一部长故事片《黑籍冤魂》、第一部有声故事片《歌女红牡丹》、第一部武侠片《火烧红莲寺》。

第二代导演:主要活动时间在二十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,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。主要代表由于程步高、沈西苓、蔡楚生、史东山、费穆、孙瑜、袁牧之、应云卫、陈鲤庭、郑君里、吴永刚、沈浮、汤晓丹、张骏祥、桑弧等。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改变,艺术特点是写实主义,注重把“写实”和电影化结合起来,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,充分发挥电影之长。蔡楚生导演作品《渔光曲》,在莫斯科国家电影节上获得“荣誉奖”,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。

第三代导演: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,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、谢铁骊、水华、崔嵬、凌子风、谢晋、王炎、郭维、李俊、于彦夫、鲁韧、王苹、林农等,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演生活的本质,深入展现民族茅盾冲突,以及在民族风格、地方特色、艺术意蕴等方面,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代表作包括:谢晋《芙蓉镇》《高山下的花环、凌子风《骆驼祥子》《边城》《中华儿女》、桑弧《祝福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等。

第四代导演:主体是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,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才的导演。代表人物有吴贻弓、谢飞、郑洞天、张暖忻、黄蜀芹、滕文骥、黄健中、吴天明等。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,打破戏剧史的结构,提倡纪实性。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,注重主题和意义性,注重从生活中、从普通人的小事中去挖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。代表作包括:吴贻弓《城南旧事》、吴天明《老井》、谢飞《香魂女》、黄蜀芹《人.鬼.情》等。

第五代导演:指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。他们以创新前卫的观念驾驭自己的电影创作,在选材、叙事、镜头运用、画面处理等方面锐意求新,带有强烈的探索意味,建议起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话语方式和美学特征,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。第五代导演代表:陈凯歌、张艺谋、冯小宁、冯小刚、霍建起、何群、吴子牛、田壮壮、黄建新、李少红等。特点是:题材上,凝结着乡村情结;内涵上,映射着寻根文化;影像上烙印着造型风格。作品包括陈凯歌《霸王别姬》、霍建起《暖》等。

第六代导演:20世纪80年代进入电影学院学习,90年代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。代表人物有:路学长、王小帅、张元、章明、管虎、何建军、娄烨、张扬、贾樟柯、姜文、徐静蕾等。第六代导演遭遇了在80~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,同时也要面对“电影作为商品”这个现实。他们的电影变成了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宣泄的渠道,注重反映当代都市普通(边缘人)的生活状态,体现了青年在历史转型期的困惑、迷茫、无所适从。代表作包括:王小帅《十七岁的单车》《青红》、贾樟柯《三峡好人》《天注定》、管虎《头发乱了》《老炮儿》等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益考传媒艺术中心,专注传媒专业艺考培训:播音主持艺考培训、配音艺术艺考培训、影视编导艺考培训、文化产业管理艺考培训、表演艺考培训、数字媒体艺术艺考培训、空乘艺考培训、摄影艺考培训等,关注益考传媒官网www.yikaowh.com,或是拨打电话400-8277-828,微博:益考传媒,微信:益考传媒(订阅号)、益考(服务号)、yikaocloud(微信)等方式联系我们。